东北古籍旧书
查看: 9158|回复: 0

探访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者:妙手回春修古书

41

主题

44

帖子

240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240
旧书迷 发表于 2015-5-19 16:28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孙永平和同事们静静地进行古籍修复工作。

广西新闻网记者 甘宁


    摆在眼前的是一本挺括的线装书,手指一翻,书页发出轻柔的哗哗声,露出里面清秀的竖排楷体字。很难想象,这本洁净完好、可翻可看的书,年龄已经有几百年了。实际上,一个多月前,它也和许多古书一样,布满虫洞、焦黄发脆、四边残损,难以翻阅。

    让这本清代古书重焕青春的人,是孙永平和他的3名同事。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这个团队,多年来一直默默救治着众多濒临灭毁的古书。孙永平说:“修一次,至少要管百年。我们做的是良心活,要向子孙后代负责。”


巧手施术 古书回春

    5月4日,在广西图书馆大楼最顶层深处的工作间里,孙永平小心翼翼地摊开一页焦黄的古书,上面已经被蠹虫蛀得千疮百孔,半页书破如剪碎的窗花。他手持小镊子,像拼图一般,一点一点将碎片复位、对齐。

    随后,他拿起毛笔,蘸点特殊的糨糊,往一个虫洞上轻轻一点。随即左手拿过一张绵纸,把纸的边缘贴在虫洞上,右手食指按住,左手微微施力一扯,一片小小的绵纸就补在了虫洞上。纸片的大小、形状,居然能和不规则的虫洞相差无几。

    这一手技艺,需要长年的操作才能拿捏其中的力道和分寸,至今还没有什么机械能替代。广西图书馆也配备了超声波修复仪、纸浆补书机等一整套先进的古籍修复仪器,但这种最精细的修复,只能依靠熟练的手工才能完成。

    一页书几十成百处虫洞和破损,熟手也要花约一个小时才能补完。一天一个人的工作也就能补8~10页。

    每页书补好后,再用专门的洗书浆清洗。由于古书变黄发脆是一种酸化现象,所以洗书浆都含有碱性物质,能中和酸碱度,使书页停止酸化,重新变得白而柔软。

    对于破损更厉害的书页,还有一些更精细的修复手法。比如把一张薄薄的纸再切分成几层,裱糊在书页背面,等于给原有的文字加了新的载体。

最后,晾干书页,锤平凸出的修补部分,重新用线装订,一本残破的古书就重获新生了。


修复材料有“秘密”

    一支刷子、一碗糨糊、一叠绵纸,这些简单的工具,让修复古籍看上去就是贴贴补补的工作,实际上里面还大有讲究。

    孙永平来到另一个工作间。这里看起来像一个厨房,有一溜橱柜,橱柜上的电磁炉里煮着米汤一样的液体,“这是糨糊,古籍修复最关键的秘方”。他随后打开橱柜,里面是各式各样的面粉,“工业胶水会导致书本虫蛀和酸化,因此只能按照传统,自己用面粉煮糨糊,这种糨糊是碱性的”。

    修复古籍用的糨糊并不能用面粉直接熬制。首先,要用手工揉搓掉面团里的面筋,在水中反复过滤,只留下纯淀粉。这是为了去掉面团里最有营养的麸皮和蛋白质,减少虫蛀的可能。一公斤面粉揉掉面筋后,只能剩下一半的淀粉。

然后,再把淀粉按不同比率调制成稀薄的糨糊,加入各种除酸的“秘方”,才能用于补书,“一般来讲,糨糊越稀越好,才能不显痕迹”。

    第三个工作间看起来像个衣帽间,满墙都是大柜子,孙永平一一打开,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纸张,宣纸、皮纸、绵纸……各种质地,各种颜色。“补书用的纸,必须要跟原书的纸质、颜色一致。”孙永平拿起一张纸对着灯光看,上面的纹理隐约展现,“就好像比对指纹一样,通过比对纹理,就能找出合适的修补用纸了”。

    有时,合适的新纸还要染成深浅不一的黄色,以确保和古书相和谐。

   “别以为只有江南产好宣纸。广西也有好纸。”孙永平得意地把广西产的皮纸用力一扯,居然扯不断,韧性十足,“很多明、清时代流传下来的壮族麽经,用的都是广西皮纸。几百年不蛀不腐,传了十几代都能翻阅。而同时期的一些宣纸古籍已经残破不堪了”。


为后代继绝学

    修补古籍是一项十分寂寞冷清的工作,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心。长时间的伏案,让孙永平和同事们原本的好眼睛,都变成了近视。而枯燥单一的操作,让人经常心生烦闷。

   “我要求大家,如果心烦、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,宁可停下,哪怕误了赶工,也不许继续做。”孙永平说,修补古书是一件向千秋万代负责的活,来不得一点马虎和敷衍。“我不想让后代看到这些古书的时候说,又是这个死鬼补的书,技术真烂。当然那时我们早就作古啦,但是被后代这样骂死鬼,现在想着就不舒服啊!”说着,他的同事们都一阵大笑。看来这种笑话,他们之间经常互相说,变成了一种打气的方式。

   “我们会放放音乐,做做操,有时还一起跳跳舞,放松心情。”在这个小小的工作间里,他们想出了很多缓解疲劳的办法。

    孙永平说,修复古籍的意义,实际上与修复金石陶瓷等文物一样。虽然古籍上的文字内容已经可以通过新书、电脑网络、光盘、媒体等长久地传扬下去,但古书作为最原始的载体,是悠久文明、文化最强有力的实物证明。因此,要一代代地修复,让后代也能看到这些活生生的文明物证。

    过去修复古籍,有时会把缺损的字重新增补上去,但现在摈弃了这种做法。孙永平说,后世的增补,会损害古书最初的原貌。“万一后代科技发达了,能把古书完全按原貌恢复,那我们做的增补只能是画蛇添足,所以还不如把最原汁原味的书留给后代。希望有一天,他们能把我们贴补过的痕迹全部清除,利用分子、生物技术让古书‘长’回几千年、几百年前的样子。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我要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